摘要:乐至县,四川省资阳市下辖县,位于四川盆地中部,地处沱江和涪江分水岭上,介于北纬30°0′2″—30°30′4″、东经104°45′2″—105°15′2″之间。东邻遂宁市安居区,南连安岳县、雁江区,西界成都市简阳市,北接成都市金堂县、德阳市...
乐至县,四川省资阳市下辖县,位于四川盆地中部,地处沱江和涪江分水岭上,介于北纬30°0′2″—30°30′4″、东经104°45′2″—105°15′2″之间。东邻遂宁市安居区,南连安岳县、雁江区,西界成都市简阳市,北接成都市金堂县、德阳市中江县、遂宁市大英县;距离省会成都仅77公里。
乐至县总面积1425平方公里,辖17个镇、8个乡,2015年,户籍人口83.7602万(常住人口51.52万);2015年,该县地方生产总值(gdp)实现178.1亿元,比2014年增长8.9%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。有蟠龙河、卷洞河、井市河等大小河流20多条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年均气温16.7℃,年均降水量949.4毫米。
乐至县北周置多业县,隋改普慈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析置乐至县。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。
有“陈毅故居”、“马锣睡佛”和隋建报国寺、清建南塔等名胜古迹。
中文名称
乐至县
外文名称
Lezhi
别 名
帅乡
行政区类别
县
所属地区
四川省·资阳市
下辖地区
17个镇、8个乡
政府驻地
天池镇
电话区号
028
邮政区码
641500
地理位置
四川盆地中部
面 积
1425平方公里
人 口
87万人
方 言
西南官话-成渝片
气候条件
亚热带季风气候
著名景点
陈毅故里、报国寺、蟠龙湖
车牌代码
川M
行政代码
512022
历史沿革
乐至未建县前,历为古蜀国、秦、汉、两晋、南朝(宋齐梁陈)和北魏、西魏辖地。
北周建德四年(575年)县地置多业县,隶普慈郡。县境至此始有县置。
隋开皇三年(583年)普慈郡废,多业县属普州。大业元年(605年)省普州入资州,普慈县隶资阳郡。
唐武二年(619年)普慈县复隶普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县随普州隶剑南道。上元二年(675年)随普州隶剑南道东川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普州为安岳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改郡复州,县隶郡州未变。
唐末及五代时,县为前蜀(907年—925年)、后唐(925年—934年)、后蜀(934年—965年)所据,均沿唐制。
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并唐剑南道东西两川为西川路,县属普州隶之。
咸平四年(1001年)分置梓州路。重和元年(1118年)改梓州路为潼川路,县隶如故。南宋保祐中期(约在1256年前后)普州、乐至均废。
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县地属遂宁州。至正四年(1344年)复置安岳县,县为辖地。
明成化元年(1465年)分安岳六乡复置乐至县,编户七里,属潼川州。
正德九年(1514年)县隶成都府简州。嘉靖六年(1522年)县属潼川州。
清顺治三年(1646年)平蜀,沿明制,县地属潼川州。康熙二年(1663年)县地并入遂宁。雍正六年(1728年)复置安岳县,与乐至县分治。嘉庆七年(1802年)县属北道川潼川府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裁川北道。民国二年废府、厅、州,复川北道。县直隶川北道。民国三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,县隶嘉陵道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废嘉陵道,县直隶四川省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“川政统一”,建立若干行政督察区,县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。
1949年12月14日,乐至县解放,县属川北行署遂宁专区。
1952年9月,恢复四川省,遂宁专区及属县隶之。
1958年10月,县改隶内江专区。
1968年,乐至县隶内江地区。
1985年2月,内江地区改制建市,县属内江市。
1998年2月,乐至县改隶资阳地区。
2000年12月,资阳地区改制建市,乐至县属资阳市。